目前分類:茶歷史篇 (25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中日茶之別  

日本茶道與台灣茶藝有何不同?日本茶道定位於修行,而台灣茶藝則落點於生活。

換言之,日本茶道依「禪」而立,要的是簡約、空寂、自省;茶湯好壞不是目的,

以茶入禪、悟道才是目的。台灣茶藝則不然,立基於文人「生活」,要的是舒閒、

美感、意境;重視茶湯,溶入泡茶環境,於是品茶香、賞茶器、觀山水、抒發個人

情懷、尋找生活雅趣,就成了以文人生活為偏向的茶藝型態...

*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白居易  

白居易(772—846年),是唐代著名詩人,在其遺世詩作中,有超過五十首與茶

有關的詩句,如「蜀茶寄到但驚新」「茶中故舊是蒙茶」「綠芽十片火前春」「藥

圃茶園為產業」「湯添勺水煎魚眼」「白瓷甌甚潔」「行茶使小娃」「婆娑綠陰

樹」... 等。由該等詩作中,可歸納出:
1.白居易最喜好的茶是「蜀茶」亦即「蒙頂茶」,不問其在長安、洛陽、蘇州似乎都

是由友人以特別方式送達的,不是市販之物。
2.白居易於江州司馬任中,於廬山的草堂邊亦避有茶園,自種自採。

3.白居易的喫茶法與「茶經」中所載並無差異,稍有不同者是白氏喜好白磁碗及於屋

外喫茶。
4.白居易喫茶偶而還備有姑娘來點茶、送茶,且在邸園之池塘泛小舟喫茶。

*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大紅袍  

話說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森訪中國大陸,毛澤東送給他四兩「大紅袍」,尼克森私下

抱怨毛澤東小氣,周恩來聞之笑慰尼克森:「主席已經將『半壁江山』奉送給您

了!」

(據武夷岩茶「大紅袍」年產不到一斤,1994年武夷市茶葉研究所採製大紅袍,總共得茶葉八兩,這是大紅袍較

近有完整的記載)

*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奉茶宮女.

在清宮戲劇裡,常會看到宮女奉茶的畫面,清朝皇宮裡,真有奉茶宮女的官職嗎?據史書記載,清康熙年代,皇宮裡是有奉茶女官的職位,四品到九品不等,至於奉茶宮女,是沒有品級的,這些宮女,都是王公貴族的女兒或入宮選秀的美女淘汰後轉變過來,說白一點就是丫鬟,只是比一般宮女的地位高一些而己。

*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• Aug 06 Mon 2012 08:14
  • 茶稅

茶稅  

我國茶之徵稅,始於唐德宗建中元年(780年),安史之亂以後,唐朝國庫拮据,戶部侍郎趙贊建議徵收茶稅,獲德宗採納,乃「詔徵天下茶稅,十取其一」,徵稅以後,發現稅額十分顯著,以後就將這一臨時措施改為「定制」,並相繼設立「鹽茶道」等官職。此一茶稅,實施至民國初年,大陸淪陷後始告中止。 

*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皎然

「茶道」一詞,不是日本人發明的。「茶道」最早出現是在唐代皎然的《飲茶歌誚崔石使君》一詩之中。其中末句寫「孰知茶道全爾真,唯有丹丘得如此」,意即:

 知茶道能保全自然的本性,只有丹丘子〔指仙人〕才能夠做得到吧。

*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唐代茶具於今出土者稀少,難得的是19874月陝西法門寺地宮發現一套唐代宮廷茶具〔唐僖宗供奉佛祖之茶具〕,讓我們得於較完整一窺古人茶具:

1.茶碾子:

g1

銀製,紋飾鎏金,是茶餅碾末的工具,其形制如老式中藥店的藥碾子,但體形較小。

2.茶羅子:

g2

銀製,紋飾鎏金,即茶末的篩子。茶餅碾末後,經過羅箱,其下有一抽屜,篩過之茶末就會掉落其間。

3.龜形茶盒:

g3

銀製,紋飾鎏金,盒形如龜,龜背甲為盒蓋,龜身中空,用以儲放茶末。

4. 茶匙:

g4

銀製,紋飾鎏金,勺茶用的匙子。

5. 鹽台盤:

g5

銀製,紋飾鎏金,分台蓋〔台蓋之鈕是一朵含苞未放的蓮蕾〕、台盤〔似例置於蓮葉〕及三足台架,用為放置鹽花。

 

6. 茶籠子:

g6

銀製,紋飾鎏金,成筒形、帶蓋、有提梁,用以貯放茶餅。

7. 茶碗:

g7

琉璃製,耐高溫,有碗托,用以飲茶。

*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泡茶

明太祖朱元璋廢團茶而倡散茶,故一般人多認為用壺具沖泡茶的「小壺泡茶法」,應始於明代。其實不然,早在宋代己有人使用砂壺來泡茶,只是此法非主流〔主流為「點茶法」〕而己。宋人蘇漢臣「長春百子圖」繪有一小兒,手拿著茶杯,其前面桌上放有一把砂壺和另一只小白杯。此圖雖有人疑為後世託名之作,然南宋趙希鵠「調燮類編. 卷二」文中有:「茗性宜於砂壺,其嘴務直,一曲便多阻塞茶葉與瓷、銅等罐,性不相能,惟錫瓶。」即知宋人己有使用泡茶法,其茶器為:1. 砂壺〔紫砂所製小茶壺〕。2. 小白杯。3. 錫製茶葉罐。 

*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唐

唐代的人是如何飲茶的?一般人大概只知煮茶法。其實,煮茶法〔請參閱「茶歷史篇」之唐代煮茶法〕是較正式的飲茶方式,此外尚有痷茶法與芼茶法兩種。痷茶法是:1.將採摘下來的茶葉不分芽、葉、梗〔即「粗茶」〕、一起用刀切碎,然後放入茶器中,以熱水澆浸飲用。2. 將採摘下來的茶葉,不經任何加工〔即「散茶」〕,然後放入茶器中,以熱水澆浸飲用。3. 將採摘下來的茶葉,烘炒碾研成茶末〔即末茶〕,然後放入茶器中,以熱水澆浸飲用。4. 將採摘下來的茶葉,蒸、壓成餅後炙乾,再搗碎成茶末〔即餅茶〕,然後放入茶器中,以熱水澆浸飲用。芼茶法是:把茶與蔥、薑、棗、橘皮、茱萸、薄菏等一起放入,煮飲之。

【註】由此可知,唐代茶葉分為粗茶、散茶、末茶、餅茶〔或稱團茶、小團茶〕。

*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宋

宋代的人飲用茶形成兩大類,即片茶〔即餅茶〕與草茶〔即散茶〕。宋代點茶法所使用的茶,片茶與草茶都有,一般人只知「片茶〔餅茶〕點茶法」〔請參閱「茶歷史篇」之宋代點茶法〕,而不知「散茶點茶法」,原因是後者沒有專論,只是在某些茶詩中一語帶過,難以細究。「散茶點茶法」是如何的呢?我們也只知或蒸或炒後,在飲用前,也要碾研成茶末,其他的就不清楚了。但值得一提的是:日本「抹茶道」,應是溯源自宋代「散茶點茶法」而不是「片茶〔餅茶〕點茶法」。

*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古茶

據統計,雲南現存有野生型、過渡型、栽培型千年以上古茶樹30餘棵,佔全國的40%以上,100畝以上連片古茶園面積達20餘萬畝,是重要的自然遺產和文化遺產,具有重大的科學價值、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。

 

*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台茶

台灣飲茶的歷史甚早,早在西元17世紀以前台灣原住民便已有採野生山茶製茶飲用的習慣。至於人工栽種茶,據「台灣通史」記載,係1810(清朝嘉慶15),福建茶商柯朝,將茶籽試植於新北市瑞芳山區,獲得成功,於是台灣植茶就此傳播開來。台灣茶界認為,這是台茶的起源,也是台灣人工栽茶的開始。 

*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茶樹

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茶樹、利用茶葉和栽培茶樹的國家。茶樹的發現,至少已有六、七千年的歷史了,我國的雲南、貴州和四川,是世界上最早發現野生茶樹和現存野生大茶樹最多、最集中的地方,其中雲南省內樹幹直徑在一米以上的就有10多株,有的地區甚至野生茶樹群落大至數千畝在全世界100多種的茶樹中,中國就有60多種,而雲南又佔了20多種,所以,中國是茶的故鄉。

*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茶

茶的名稱,在唐代以前,用得最多的是「荼」,其次又有稱為檟、蔎、茗、荈等名稱。只是到了唐代陸羽撰寫「茶經」時,一律將「荼」字減去一劃,寫成「茶」,茶才有了專用字。所以,陸羽是中國發明「茶」字的第一人。

*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茶歷史

中國人飲茶的歷史,有下列三期:

藥用期

在中國提到茶的發現,每每要提到「神農嘗百草」的傳說。據說神農氏為了給人們治病,遍嘗各種草木,天,不幸中了七十二毒躺倒,恰有水珠從茶樹上落下滴入口中,才得救。不過,從今人看來,「神農嘗百草,日遇七十二毒,得荼而解之」〔荼即茶之古名〕似有誇大之嫌。應該是說,神農氏總括了原始社會人民長期生活的經驗,而人們把功勞全給了神農氏,把他看作是先民的代表罷了。那時期的茶,主要是藥用,加水煮成湯拿來治病用。

食用期

到了秦漢以後,茶演進為食用。「廣雅」一書中說:「荊巴間採葉作餅... 欲煮茗飲... 用蔥、薑、橘子芼之。」此時期的茶,已發展為加上蔥、薑、橘等調料同煮,當作菜肴來食用的。

飲用期

茶作為飲料,大約始於三國,而盛於唐、宋以至迄今。其中唐盛行團茶煮茶法,宋盛行點茶法,到了明代朱元璋廢團茶行散茶,是飲茶習慣的一大改革。


*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發音  

目前世界各國表示茶的語音,都源出於中國。對茶字的發音,大致和我國茶葉出口地區人們的讀音相近,如日語與印度語的cha,基本上是由茶字的原音直譯的,英語的tea、法語的the、荷蘭語經thee、拉丁語的thea,大多為福建、廣東沿海地區人們對茶的稱呼譯音。從世界各國對茶的讀音,也證明了中國是茶的原產地,現今世界各國飲用的茶葉,栽植的茶種,都是直接或間接地由中國傳播去的。

*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茶經

世界上最早的茶書,為唐代陸羽的「茶經」,成書於公元758年左右。因此,陸羽是世界上第一位寫茶書的人。該「茶經」共分三卷,計七千餘字,主要內容包括:一之源,概述中國茶的主要產地及土壤、氣候等生長環境和茶的性能、功用。二之具,講當時製作、加工茶葉的工具。三之造,講茶的製作過程。四之器,講煮茶、飲茶器皿。五之煮,講煮茶的過程、技藝。六之飲,講飲茶的方法、茶品賞。七之事,講中國飲茶的歷史。八之出,詳記當時產茶盛地,並品評其高下位次。九之略,是講飲茶器具何種情況應十分完備,何種情況省略何種。十之圖,陸羽主張把以上各項內容用圖繪成畫幅,置諸座隅,以備便覽。

*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僮約

在古文獻中最早有記載茶事的契約,是西漢王褒所撰的「僮約」〔即買賣童僕的契約〕。王褒是西漢時期四川的一位儒生,他於神爵三年(公元前59年),到成都參加「策問」〔考試之意〕,寄居在他亡友的妻子楊惠家中。王褒常要楊氏家僮便了去打酒,便了表示不滿。不久楊氏將便了賣給王褒,成為王褒專用的家僮,立了個契約就是「僮約」,其中第27條規定「烹茶盡具,餔已蓋藏」〔即煮茶時茶具要周全齊備,喝完茶就全部收藏起來〕及第34條規定「牽犬販鵝,武陽買茶」〔即牽走狗兒賣掉鵝,再到江西省南昌縣境內的武陽縣買茶〕。這是我國,也是全世界最早有關茶事規定的契約。

*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日本茶

日本的茶葉,傳自中國唐代,唐順宗永貞元年〔西元805年〕日本最澄禪師來我國天台山國清寺留學,回國時帶回茶種,栽於近江〔今滋賀縣境內〕的台麓山,是為日茶之始。而日本「抹茶道」,源於宋代的「點茶法」。南宋末期(公元1259年)日本南浦昭明禪師來到我國浙江省餘杭縣的「徑山禪寺」求學取經,學習了該寺院的茶宴儀程,回國時,並將徑山茶的碾研方法及茶具等帶回日本,成為中國茶道在日本的最早傳播者。日本「類聚名物考」對此有明確記載:「日本茶道之起南浦昭明由宋傳入。」日本「本朝高僧傳」也有:「南浦昭明由宋歸國,把茶台子、茶道具一式帶到崇福寺」的記述。到了日本豐臣秀吉時代(公元15361598年,相當於我國明朝中後期),千利休禪師總結出日本「抹茶道」整個形式,但這個形式,顯然還是融入了一些宋代「點茶法」的做法。所以,我們可以這樣說:日本茶道不是原創,是引用宋代茶法改良而成的。

*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02

「茶藝」是指泡茶的藝術。此一詞是台灣發明的名詞,古人、古書只稱「茶道」,字典上亦查不到「茶藝」两字。其源起是:1977年「中國民俗學會」理事長婁子匡教授為主的一批茶的愛好者,在台北集會研討弘揚茶文化,原本提出「茶道」一詞,但有人認為此一詞已被日人專用,如再續用,恐怕會被誤認是日本茶道在台灣推行,於是,最後決議以婁子匡教授建議的「茶藝」一詞,作為推廣台灣茶文化。

 

*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1 2
Close

您尚未登入,將以訪客身份留言。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

請輸入暱稱 (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)

請輸入標題 (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)

請輸入內容 (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)

reload

請輸入左方認證碼:

看不懂,換張圖

請輸入驗證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