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分類:茶語篇 (69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三人得味

 此詞句出自明代陳繼儒之「岩棲幽事」一書。古人品茶,創造了多樣方式,有獨飲、對飲、品飲、聚飲。其中「一人得神」指獨飲,寒夜泡茶獨飲,可領悟茶之神韻;「二人得趣」指對飲,好友二人促膝而飲,談茶話禪,妙趣十分;「三人得味」指聚飲,三人共飲是喝茶的最佳組合,可增添熱鬧氣氛,可感受濃濃的茶真味,樂在其中。

*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外師造化

「外師造化,中得心源」是唐代畫家張璪所提出的藝術創作理論。「造化」即創造化育,是指大自然;「心源」即心的泉源,是指內心的感悟。全句意思是說:藝術的創作,外在源於對大自然的師法,內在則必須藝術家心中有所感悟,才能轉化成一幅意境高遠的作品。此句理論,可否運用於茶藝?可以的,例如茶席的佈置、泡茶的手法等,如能善用此句理論去運作,您的茶藝必然更精進、更有意境。

*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審美宗教

一般人都說「茶藝是審美的宗教」或「美的宗教」,為什麼呢?我們先從文句上來解釋,何謂「審美」?就是欣賞、領會事物之美。何謂「宗教」?就是對上帝或神明信仰與崇敬。而茶藝是以「美」為欣賞、崇的目標,所以稱茶藝為「審美的宗教」或「美的宗教」是合適的。但要注意的是:茶藝欣賞、崇的東西是茶具、畫軸、插花、茶湯、泡茶技藝等生活平常之物,而不是求諸於外界天地中的偉大事物。

*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學習認知

茶藝必須透過學習,才能登門入室得其堂奧,但學習只是手段而不是結果。因此,您走過學習階段後,就必須進入消化、沉澱的過程,將所學去蕪存菁而產生新的東西。這就叫做「創新」,茶藝必須不斷創新才有新生命、才能承先啟後獲得發展,否則就會停滯不前。

*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思想認知

茶藝必須有其思想引導,才能走向更遠、更高的藍天。這思想不管是道家的、儒家的、彿家的、文人的、農村的、都市的都可以,但必須言之有理、有物。如此才能由思想的引發,呈現整體茶藝之美;此美是有內涵的、能感動人的。所以,茶藝思想是茶藝的靈魂,如果茶藝沒有了思想,此茶藝必然是空洞的、膚淺的,當然,就很難使人看了會心生感動了。

*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創新認知

茶藝的創新,不是全然拋棄舊有的或否定別人的,而是必須結合現今生活方式、融入時代需求,在更好、更方便的前題下創新,才會被社會大眾接受。至於好高騖遠、為否定而改變的創新,是不可取的。

*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a47

茶藝是一種自我學習與提升的生活修行,茶具的簡約、茶席的素雅、茶法的無為,處處都暗藏著修行的契機。就以泡茶、奉茶、喝茶為例,泡茶即是禪定、避靜、精進的修行,奉茶即是布施、博愛、廣結善緣的修行,喝茶即是感恩、放下、飲水思源的修行,不是嗎?

*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美感

茶藝是講求美感的,如果泡茶一點美感都沒有,就不能叫做茶藝。所以,在泡茶的時候,動作一定要有美感:泡茶的動作柔順、有韻味,美感自然就會顯現。在奉茶的時候,禮節一定要有美感:奉茶的禮節有誠意、面帶笑容,美感自然就會顯現。在喝茶的時候,儀態一定要有美感:喝茶的儀態自然、輕鬆,美感自然就會顯現。 

*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愛心

茶藝是可以「修身養性」的,我們學茶的人,除了要把茶泡好以外,還要講求愛心的配合,因此有人說:茶藝是另類的愛心宗教。一點都沒有錯。所以,在泡茶的時候,一定要用愛心去對待茶具:您用愛心去對待茶具,茶具就會跟您充分的配合。在奉茶的時候,一定要用愛心去對待被您奉茶的人:奉茶是無私的,當您把不認識的人,看作是自己的朋友而奉茶給他的時候,您奉茶的表現,就會顯得有愛心。在喝茶的時候,一定要用愛心去對待您喝的這一杯茶:因為每一片茶葉變成茶的過程中,除了上天的恩惠以外,還經過許許多多人辛苦的付出:例如茶農的種茶、採茶姑娘的採茶、茶師父的製茶每一個環節都是汗水換來的。所以,您要用愛心去喝茶、去珍惜這一杯茶。

*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Close

您尚未登入,將以訪客身份留言。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

請輸入暱稱 (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)

請輸入標題 (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)

請輸入內容 (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)

reload

請輸入左方認證碼:

看不懂,換張圖

請輸入驗證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