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分類:茶語篇 (69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10446456_10202263641853662_7245060807466275330_n  

我們茶人泡茶,要講求技術性與美感性:如何把一壺茶泡得好喝是屬於前者,如何把泡茶、

奉茶、喝茶表現得有內涵則屬後者;有技術無美感是茶匠,有美感無技術則是藝匠。所以,

兩者缺一不可,必須兼具共修,才能悠然踏入茶藝之康莊大道...

*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111

茶像是個姑娘,不多話,靜靜等待有緣人與她對話;若遇到知心人,她會散發一身芬

芳與甘醇...

*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特  

我們學茶的人,除了把茶泡得好喝外,還要將風格與美感融入其中,才能將茶藝推向

更寬廣的藍天。否則,會落入畫匠一般困境,只能夠將山水、花鳥等元素畫得很逼

真,卻看不到特色、美感、意境....

*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茶之席  

茶席新貌的建構,是茶文化品味的課題:從傳統切入現代、由現代融入傳統,各家各

派雖有不同,但創意與美境的營造及覓尋,則是萬流歸宗,是一致的...

*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粗茶淡飯  

一杯茶,空有如夢如幻,來不減去不加,吾心自得入清涼

*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奉茶  

春風吹起時,它沒有預設大地會開幾朵花;我們奉茶時,也不該算計會有多少回報的

笑臉。若是人人都能做一陣溫柔的春風,這世界,不就可以多開幾朵美麗的花朵嗎?

若是人人都能歡喜奉茶,這社會,不就可以處處飄茶香了嗎?

*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抽象學習

問:茶人為何要有抽象學習?

答:因為茶人對美感的訓練,不能僅止於「具象」的審美欣賞,更重要是懂得感受色

        彩、線條之美的「抽象」學習,這樣在茶藝創作上,視野才會寬廣,才能將泡

        茶、奉茶、喝茶動作提升為意境表現的層次,否則看山是山、看水是水,那有茶

        境之美可言?詩中有畫、畫中有詩的意境,是抽象而絕對不是具象。

【註】今後我們欣賞人像繪畫時,應盡量不要去管它是男人的肌肉或女人的大腿,而要訓練自己的抽象欣

             賞力:肌肉的線條折射出什麼訊息?大腿的曲線,導引出來的是什麼柔情?還是那一種韻味?如此

             這般的自我抽象學習與訓練,我們在茶藝的體悟上,才容易與意境接軌、與禪味共融。   

*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台灣茶藝的歸屬

 問:日本茶道屬於禪佛茶道,那台灣茶藝呢?

答:台灣茶藝走過30年,跌跌撞撞並不是一條順暢的路,也有不少彎路,例如暴炒

        茶葉和茶具,以收藏、養壺取代泡茶等。如今,台灣茶藝歸屬何種茶藝呢?台

        灣茶藝的面貌是多元化,但較多數應屬於文人茶藝:以悠閒、自在、輕鬆為主

        軸,追尋造境、賞茶、分享的美感與雅趣。您認為呢?

 

*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品茶美學

自從唐代陸羽「茶經」問世後,中國人已由飲茶提升到品茶美學的境界。什麼是品茶

美學呢?就是用品味茶的態度來飲茶,把它當作是精神上的享受、一種欣賞的藝術。

它與詩詞、書畫、陶瓷、插花、焚香等文化美學相結合,乃形成品茶或茶藝美學,雖

然泡茶方法或有不同,但由品茶意境開展而來的美學妙趣,卻像條河流,一直在茶人

的心中迴盪綿延。所以您如果問我:品茶美學的感受是什麼?我會說:它像花瓣沾

衣、芳草盈階,可以詩、可以畫…。

*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茶藝修行之路

茶藝修行就像這樣的境界:看山是山–初學者的境界,看山不是山–進階者的境界,

看山還是山–出師者的境界。進入茶藝修行的殿堂,歷程就如眾人登山,登山口人群

熙來攘往、熱鬧非凡,越往上走人就越少,有人走在美麗的風景中,以為頂峰就在前

方,有人走在空谷小徑,竊喜找到了攻頂的密道…其實,美麗、風景、空山、小徑都

是虛幻,先哲的訓示聲聲叮嚀:茶藝是一條沒有終點、不追求答案的修行之路!

*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

如何感受茶境

茶境要如何去感受?這就如同世上的事物,可歸納為「能立即理解」與「無法理解」

兩大類,茶境的感受就是後者,急不來,要慢慢去體會,不斷地交會、不斷地認知,

才能點點滴滴領會,就像我們學習用五官去感受季節的「氣息」與空氣的「芬芳」一

樣,久而久之自有所得。也像欣賞一幅抽象畫一樣,初期不知畫意,看多了就會感知

線條的美姿與意涵。不斷充實自己的藝術知識與修為,是悠然進入茶境的不二法門。

*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興趣造就天才

常聽人說「我沒有茶藝的天份…」「我不是天才型的人…」。其實,「興趣」

造就「天才」,只要您對茶藝有興趣,努力不懈去學習,在學習過程中就會有

所體悟、有所發現、有所創造…。聽過「遲到的天才 」嗎?相信自己,有志竟

成,您有可能成為下一個「茶藝天才」哦!

*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茶藝的知性與感性

在茶藝學習中,「知性」與「感性」的運用頗為重要:識茶必須「知性」,才能追根

究底探求真知、真象,如茶的製造、各類茶的特色、如何泡出一壺好茶等。而喝茶必

須略帶「感性」,如包容苦澀的茶、歡喜心與別人分享茶、輕鬆自在的走入茶境等;

因為這些作為與感受,都必須略帶「感性」才能育生。換言之,太「知性」去喝茶,

就會處處批判茶,把自己當作是茶的「醫生」而不是茶的「朋友」,這樣是不好的,

無法進入茶藝的美好意境。因此,如何拿捏好茶藝的「知性」與「感性」,乃成為茶

人必修之功課。

 

*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「茶藝」與「茶會」不同嗎?

問:「茶藝」與「茶會」有何不同?

答:「茶藝」是指泡茶的藝術,以「茶」為載體,用以表現美感、藝術、思想與道

德的學科;而「茶會」是指以茶藝方式,與茶相會之意,是一種聚會形式。前者一

人主泡或多人共泡均可,後者亦不以多人為限,一人獨飲時,只要是以茶藝方式來

運作,亦可稱為「茶會」。

*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上茶藝課

問:我去上茶藝課,老人家覺得好笑,說泡茶不需要去上課學,這對嗎?

答:各行各業均有其學問,單純泡一壺茶來喝,不講究色香味,當然不必去上課也無

        妨,但如要把茶泡得好、茶具如何搭配、茶席如何佈置、茶藝禮儀如何等,就必

        需加以學習才能做得好,不學是難提升其功力的。如以音樂來比喻,只泡泡茶,

        那就像只會彈出琴音或簡單的曲子而已,沒辦法達到藝術的境界;如以繪畫來比

        喻,前者只是塗鴉的畫,後者則是藝術的作品。  

*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茶藝與茶道界定

問:茶藝與茶道,要如何界定?

答:這是見仁見智的問題,目前較具體的界定是:茶藝與茶道,是可以相互通用的,

        都是指茶事而言;亦即您喜歡用那個名詞就用那個,沒有對錯的問題。只不過如

        硬要界定,那「茶藝」是較強調茶事的具象部分,就像繪畫的寫實作品、音樂的

        詞唱;而「茶道」則是較偏重於茶事的抽象部分,如思想、意境等,就像繪畫的

        抽象作品、音樂的曲奏。所以,您的茶事雖亦有思想部分,但還是較偏重具象藝

        術的呈現,那就稱它為「茶藝」吧;如具象與思想同具,但較偏重於思想意境的

        銓釋,那就稱它為「茶道」吧。

  

*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茶人心是包容的海洋

茶人是藉由茶事修行之人,其與文物收藏家獨善其身不同;茶人是有一顆不執著之

心、捨得與人分享。所以說「茶人心是包容的海洋」,無所不包:包容認識與不認

識的朋友、包容茶具、包容茶湯淡薄名利,是茶人處世的哲學,低調內斂,是茶

人待人的態度,而其間的得失與吃虧,端賴包容心化解之。  

*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習茶的心態

倘若自視為茶人,習茶的心態就應如同身著袈裟僧袍的宗教修行者:感恩、精進、努

力不懈;台上台下表現如一、認真如一。因此,某些人在習茶過程中,不苦練茶技,

動作錯亂,卻自我解釋為「隨性」;某些人未曾消化新學得的茶藝,便自作聰明擅改

動作,卻自我解釋為「創新」;某些人只想要漂亮的茶席用作炫耀、喜歡打扮得光鮮

亮麗上台表演…這些都是不可取的。千萬記住:沒有堅實的泡茶技藝與茶思想、茶知

識,是很難讓人佩服與崇敬的。

 

*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茶藝與修養

問:老師曾說「有禮儀無美感是刻板有餘, 有美感而無禮儀是教養不足」,我應如何

        增加茶藝教養部分呢?

答:茶藝教養即茶藝修行,萬法由心生,應從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去切入茶藝。

        透過日常的泡茶、奉茶、喝茶過程中,以心省思與體悟:例如泡茶時如何放下一

        切,進入淡定而氣定神閒的讓身寂靜;如何疼惜茶具與之互融、互動而產生共

        鳴;如何把一壺茶很簡單、很輕鬆泡好而樂在其中;如何奉一杯茶給陌生人分享

        而心生愉悅、喜樂;如何放淡好惡之心包容各類茶而自在品飲、忘我忘茶;如何

        感恩茶、感恩人、感恩周遭的的一切切事物…等等。  

*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茶藝的巧相與拙相

什麼是茶藝的巧相與拙相?巧相是指巧麗的畫面,而拙相則指拙景象。茶藝有巧麗之美,也有拙樸之妙,但多數的茶人總切切於巧麗之追求,唯恐不夠美、不夠雅,這不見得是對的。因為太重視巧麗,久而久之走火入魔後,會不經意間成了茶人擺脫不了的「匠氣」習性。故偶而茶藝出現的拙相,即返璞歸真的表現落實於茶席或泡茶上:諸如茶席上使用一把半殘缺的茶盅、茶杯中殘留存一兩片茶渣、喝茶不做作的自然拙樸感…等,反而是讓人眼睛一亮的美點,有綠葉襯紅花之功,《老子》曰:「大直若屈,大巧若拙,大辯若訥」,可見拙相有踏雲步月之美、畫龍點晴之妙。此拙相之美,美在殘缺、妙在無心,其間要如何妥善運用與拿,值得茶人深思。

 註:我有一只殘缺的茶盅,甚喜歡,常用之,頗有粗茶淡飯與禪味感覺。

*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

Close

您尚未登入,將以訪客身份留言。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

請輸入暱稱 (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)

請輸入標題 (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)

請輸入內容 (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)

reload

請輸入左方認證碼:

看不懂,換張圖

請輸入驗證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