客家山歌又稱「採茶歌」,是一種口唱文學,一切人情事物,均可用「七言四句」形式直接唱出。漫畫家阿斗先生以下幾幅作品,以客家茶事為背景,配上山歌歌詞,頗具樸質農村氣息與茶家兒女情懷:

J05

山哥直直唱上山,小小心心將茶摘;十指酸痛腰也彎,茶葉賣出換新衫。

 說明:新衫:指新衣服。


J02

食下茶來領下情,茶杯照影影照人;將茶並杯吞落肚,十分難捨妹人情。

 說明:將茶並杯吞落肚:並非真的茶杯連茶喝下肚,而是指整杯茶水喝下肚。


J06

食茶愛食烏龍茶,食過兩遍又翻渣;同妹斷情莫斷離,日後留來好上下。

說明:

1. 食過兩遍又翻渣:指茶泡過兩道後,茶葉翻動一下還可再繼續沖泡。

2. 好上下:指還可以彼此來往。


J03

摘茶愛摘葉並心,做出茶來味正清;雙手兜茶分哥食,倆人來結一條心。

說明:

1.葉並心:指一葉一芽或兩葉一芽。

2. 兜茶:指端茶杯、捧茶杯。


J04

手摘茶葉皮皮青,妹愛風流你愛聲;妹想風流老實講,莫做旱田無人耕。

說明:

1.皮皮青:指片片茶葉都嫩綠。

2. 你愛聲:指你要出聲說出口。 

*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g5

南隱是日本明治時代的一位禪師。有一天,有位大學教授特來向他問禪,他只以茶相待。他將茶水注入這位來賓的杯中,直到杯滿,而後又繼續注入。這位教授眼睜睜地望著茶水溢出杯外,直到再也不能沉默下去了,終於說道:已經漫出來了,不要再倒了!」「你就像這隻杯子一樣」南隱答道:「裡面裝滿了你自己的看法和想法。你不先把你自己的杯子空掉,叫我如何對你說禪?」

*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唐代煮茶法,早已失傳,我們僅能從文獻中略知一二。據陸羽「茶經」所記,當時的煮茶法是這樣的:

唐1

炙茶:用鐵夾或竹夾夾住餅茶,放在微火上慢烘,使茶身膨脹略呈彎曲即可,然後放入紙囊〔即紙袋〕中冷卻。


唐2

碾茶:將餅茶放入磨臼中研磨,再用羅合〔即篩器〕篩出茶末儲存備用。


唐3

煮茶煮茶需用釜〔即鍋子〕與風爐。風爐多為銅、鐵製釜中煮水。煮水分為三沸,水泡由釜底上冒、微有響聲為第一沸,此時用鹽杓盛一杓鹽投入;再等到釜中邊緣水泡如泉湧般上冒就是第二沸;此時應從釜中取出一瓢湯,然後放入茶末,稍後湯如浪濤般翻滾是為第三沸;此時則需將剛才第二沸所取出的湯倒入,使翻滾的湯止沸。


唐4

分茶:茶煮好後,將之分酌各茶茶碗中,分茶時宜注意「沫」與「餑」要分配均勻〔厚的沫稱為「餑」〕。

【註】餅茶有圓形的、方形的,圓形的餅茶也叫「團茶」或「小」。

 

〔唐代煮茶法表演〕

   

 

 

*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宋代點茶法基本上是唐代的延伸,然較唐代進步。其點茶和唐代煮茶有別,最大不同在於點茶法是改用熱水沖調,而非與水同煮。其法如下:

宋1

炙茶:即餅茶〕先放於清潔的容器中用熱水浸泡,洗去油膏,再以鐵夾夾住,用微火烘

        乾。


宋2

碾茶:茶炙乾後,包上白紙擊碎,再進行碾茶,然後用羅合〔即篩器〕篩出茶末,愈

          細愈好。


宋3

候湯:用湯瓶盛水煮湯〔即煮水〕,用來點沖末茶之用。湯瓶宜小不宜大,小則候湯較

         易,點茶注湯時也較易控制出水量。


宋4

點茶用火微拷茶盞〔即茶碗〕,如此點茶時,茶末才較易融於水中。微拷過茶盞後,

         用銀匙或鐵匙取適量茶末放入茶盞中。此時就可用湯瓶點沖茶盞中的茶末。方

         式有三,一是「靜面點」,即提湯瓶環繞茶盞邊緣沖注,再以茶筅〔竹製,擊打

           茶末用〕輕擊打,不使茶泡沫浮起。二是「一發點」,即重力沖注,並隨手一

         茶筅用力擊打,使 茶泡沫浮起。三是「糊狀點」,即先將茶在茶盞中調成糊

             狀,再以熱水沖注,再以茶筅擊打均勻。

【註】宋代片茶圓形、方形的都有,且名目甚多,如龍團勝雪、鳳茶、臘面、白乳...等。

  

     

 〔宋代點茶法表演〕

*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g4

陸羽,字鴻漸,生於唐代中期,復州竟陵人(今湖北省天門市)。傳說陸羽為棄嬰,係竟陵「龍蓋寺」智積禪師在河堤上所拾獲,自幼學文誦經,並為智積禪師煮茶伺湯。但陸羽志不在佛,乃於12歲時逃離寺院,到處流浪,曾入戲班子演丑角,後從鄒氏夫子讀書,研習儒學七年,但因其對煮茶烹茗有濃厚興趣,遂於21歲時踏訪各地考察茶葉,蒐集第一手資料,並與顏真卿、皎然、李冶、孟郊、張志和、劉長卿等名士高僧交密,品茶論茗,前後歷經十餘年,終於寫成世界上第一部茶學研究著作「茶經」。

「茶經」分三卷,計七千餘字,主要內容包括:一之源,概述中國茶的主要產地及土壤、氣候等生長環境和茶的性能、功用。二之具,講當時製作、加工茶葉的工具。三之造,講茶的製作過程。四之器,講煮茶、飲茶器皿。五之煮,講煮茶的過程、技藝。六之飲,講飲茶的方法、茶品賞。七之事,講中國飲茶的歷史。八之出,詳記當時產茶盛地,並品評其高下位次。九之略,是講飲茶器具何種情況應十分完備,何種情況省略何種。十之圖,陸羽主張把以上各項內容用圖繪成畫幅,置諸座隅,以備便覽。陸羽72歲時病逝於湖州青塘別業,因其對茶藝有卓越貢獻,世人尊奉為「茶神」。 

*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g3

此為出土於福建漳浦縣明萬曆38年〔公元1610年〕盧瑞峰夫婦合葬墓之茶葉,現藏於中國茶葉博物館。據茶葉專家鑑定:

1.該茶葉是目前為止已確定年代的最早茶葉。

2.很可能是明代的一種炒青綠茶。

3.如果這茶是福建當地名茶,那麼茶樹品種很可能是武夷變種。 

*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吳理真  吳理真1

上圖為四川蒙頂山頂上的《七株仙茶》,據說是距今兩千多年的西漢時期,藥農吳理真所植。清代「名山縣志」記載:「吳理真種植的七株茶樹,被後人稱作仙茶,而他是世界上種植馴化茶葉的第一人,被後人稱為茶祖」。而這七株茶樹「二千年不枯不長,其茶葉細而長,味甘而清,色黃而碧,酌杯中香雲蒙覆其上,凝結不散」。後來吳理真這個種植茶樹的故事,已完全被神化,說他的茶樹種子是仙女給的,還有這七株茶樹長年有青白虎護守…等。

*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在白布上寫上文字或畫上人物山水等,亦可剪下照片貼上黑色不織布,用為裝飾泡茶巾:

 01  

02  

03

04

05

06

07

08       

   

*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d04

圓緣茶會是在桌上擺設一茶席,參加者大家圍成「一圓」或「半圓」就坐,輪流泡茶的一種茶會型式。


d05

茶會開始時,參加者每人發給一只茶杯,首先由第1號主泡。茶泡妥後:先倒自己一杯,持茶盅奉茶、行禮

 

d06

 

奉畢,回茶席喝自己的一杯,然後離席由第2號接泡〔此時第1號與第2號先相互

行禮,然後第1號走向第2號位子就坐、第2號就泡茶席位就坐〕。 

 

d07 

每位參加者均如此依序一一接替泡茶、奉茶、行禮、喝茶、換位就坐,直至全體輪畢,即結束茶會。

 說明:

1.不規定每人每道茶應奉幾杯,只要將茶盅之茶湯全部奉完後,即可回茶席。

2.第2號及以後出來奉茶者,由何處開始奉起呢?未喝到茶的第一位,應提早先將杯子伸出,示意由他這

   一杯開始奉起〔依此運作,奉茶者就不會將茶倒錯〕

 

〔圓緣茶會示範〕  

*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1.大家參與之美

圓緣01

不問認識與否,亦不問是否懂得泡茶,均現場參加所以,這種「圓緣茶會」的參與者,不分國籍、地域、不限男女、老幼...大家歡歡喜參加,呈現大家參與之美

2.秩序之美

圓緣02

會以圓形或半圓形設置,大家均依此「圓」泡茶、奉茶、喝茶及換,井然有秩,就像春去夏來、秋去冬來般的自然移動,也像海浪般的波動,一波接一波的產生律動。這意境,就序之美。

3.有備無患之美

圓緣03

泡茶人泡妥茶後,規定先倒好自已的一杯,再出去奉茶。其目的在防止回坐時,茶湯已奉完,自己沒茶可喝。有防備,就萬無一失這是「圓緣茶會」強調的有備無患之美。

4.為對方著想之美

圓緣04

持茶盅奉茶時,規定奉茶盤的高度要適中,用意就是不要讓喝茶者必須抬高手臂,才能將杯子放置於奉茶盤上。另規定未喝到茶的第一位,在奉茶者出來奉茶時,應先將杯子伸出,示意由這一杯奉起。這都是展現處處為對方著想之美。

5.尚禮之美

圓緣05

行禮的做法是:奉茶人上前奉茶,喝茶人取回杯子,奉茶人後退半步,然後相互行一鞠躬禮,動作是不急不徐,像風吹兩株小草,同時垂下又彈起,美在不言中。所以說是行禮之美。

6.賞茶之美

圓緣06

喝茶時規定:不可一口喝盡,應分二、三小口來喝。此目的主要在於讓喝茶者有時間及閒情來品味這一杯茶的清、香、甜、甘、韻。有茶的日子何其美,在突顯賞茶之美。

7.接納之美

圓緣08

當您喝茶時,可能喝到一杯美好的茶,也可能喝到一杯苦澀的茶...。因為不同人泡的茶,就有可能呈現不同程度的好壞。不管好不好喝,我們都不能拒絕,且要接納心喝完它。這表現的,就是接納之美。

8.一期一會之美

圓緣09

當來自不同地方、或認識或不認識的一群人一起參加「圓緣茶會」之時,那是「緣份」,就像兩三朵雲自在的相遇在一塊。我們要珍惜這緣份,因為茶會結束後,人人各分東西,可能此生再沒機緣再相聚這惜緣之心,就是一期一會之美。

文章標籤

*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Close

您尚未登入,將以訪客身份留言。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

請輸入暱稱 (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)

請輸入標題 (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)

請輸入內容 (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)

reload

請輸入左方認證碼:

看不懂,換張圖

請輸入驗證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