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Apr 19 Thu 2012 16:09
  • 鬥茶

鬥茶

鬥茶源於唐,而盛於宋。唐代叫「茗戰」,宋代則稱「鬥茶」,亦即比賽茶的高低優劣之意。鬥茶在宋代是一種風氣,參加「點茶」鬥茶的人,要各攜帶茶葉與用水,泡好後由評審輪流品嚐,以決勝負。其中,湯色以純白為上、湯花以水痕出現晚者為勝。有名的「蘇蔡鬥茶」,據記載,蔡襄用的茶葉是名種、水是惠山泉水,而蘇東坡的茶葉較劣、水是天台山的竹瀝水,不知誰擔任評判,結果是蔡襄輸了。蔡著有「茶錄」一書,他的煮茶技術決不弱於蘇東坡,為何會屈居下風?令人不得其解。

*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台茶

台灣飲茶的歷史甚早,早在西元17世紀以前台灣原住民便已有採野生山茶製茶飲用的習慣。至於人工栽種茶,據「台灣通史」記載,係1810(清朝嘉慶15),福建茶商柯朝,將茶籽試植於新北市瑞芳山區,獲得成功,於是台灣植茶就此傳播開來。台灣茶界認為,這是台茶的起源,也是台灣人工栽茶的開始。 

*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茶陣

什麼是洪門茶陣?乃洪門兄弟用以連絡同志、傳遞訊息的暗號隱語〔試探、求援、鬥法等〕只要一隻茶壺、數只茶杯,即能幻化出不同的陣形。該茶陣分成三階段:布陣、破陣、吟詩。第一階段「布陣」,將茶陣擺出。第二階段「破陣」,由對方破解,通常經由茶杯的移動、茶水的傾倒以達到破陣的效果;如果對方能夠破陣,就可能是洪門兄弟。第三階段的「吟詩」,則是在破陣以後,由破陣一方吟出所破茶陣的對應詩句,達到雙重確認身份的效果。玆舉二陣例如下:


木楊陣(試探用)

布陣:茶壺與一茶杯放置茶盤中,而另一茶杯則置於盤外,用以試探是否為洪門兄弟。

壺1          

破陣:將盤外茶杯移入盤中,再捧起相請。

壺2    

詩曰:木楊城內是乾坤,義氣全憑一點洪;今日義兄來考問,莫把洪英當外人。

         〔洪門入會跪拜的堂稱為「木楊城」。「洪英」原名殷洪盛,乃洪門始祖〕


單刀獨馬陣(求救用)

布陣:一茶壺一茶杯,壺口對杯。

壺3    

破陣:能救助對方者,即飲其茶;不能救者,棄其茶再傾茶飲之。

詩曰:單刀獨馬走天涯,受盡塵埃到此來;變化金龍逢太吉,保主登基坐禪台。

         〔「禪台」為古代皇帝祭天的壇台〕

*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茶樹

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茶樹、利用茶葉和栽培茶樹的國家。茶樹的發現,至少已有六、七千年的歷史了,我國的雲南、貴州和四川,是世界上最早發現野生茶樹和現存野生大茶樹最多、最集中的地方,其中雲南省內樹幹直徑在一米以上的就有10多株,有的地區甚至野生茶樹群落大至數千畝在全世界100多種的茶樹中,中國就有60多種,而雲南又佔了20多種,所以,中國是茶的故鄉。

*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茶

茶的名稱,在唐代以前,用得最多的是「荼」,其次又有稱為檟、蔎、茗、荈等名稱。只是到了唐代陸羽撰寫「茶經」時,一律將「荼」字減去一劃,寫成「茶」,茶才有了專用字。所以,陸羽是中國發明「茶」字的第一人。

*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茶歷史

中國人飲茶的歷史,有下列三期:

藥用期

在中國提到茶的發現,每每要提到「神農嘗百草」的傳說。據說神農氏為了給人們治病,遍嘗各種草木,天,不幸中了七十二毒躺倒,恰有水珠從茶樹上落下滴入口中,才得救。不過,從今人看來,「神農嘗百草,日遇七十二毒,得荼而解之」〔荼即茶之古名〕似有誇大之嫌。應該是說,神農氏總括了原始社會人民長期生活的經驗,而人們把功勞全給了神農氏,把他看作是先民的代表罷了。那時期的茶,主要是藥用,加水煮成湯拿來治病用。

食用期

到了秦漢以後,茶演進為食用。「廣雅」一書中說:「荊巴間採葉作餅... 欲煮茗飲... 用蔥、薑、橘子芼之。」此時期的茶,已發展為加上蔥、薑、橘等調料同煮,當作菜肴來食用的。

飲用期

茶作為飲料,大約始於三國,而盛於唐、宋以至迄今。其中唐盛行團茶煮茶法,宋盛行點茶法,到了明代朱元璋廢團茶行散茶,是飲茶習慣的一大改革。


*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發音  

目前世界各國表示茶的語音,都源出於中國。對茶字的發音,大致和我國茶葉出口地區人們的讀音相近,如日語與印度語的cha,基本上是由茶字的原音直譯的,英語的tea、法語的the、荷蘭語經thee、拉丁語的thea,大多為福建、廣東沿海地區人們對茶的稱呼譯音。從世界各國對茶的讀音,也證明了中國是茶的原產地,現今世界各國飲用的茶葉,栽植的茶種,都是直接或間接地由中國傳播去的。

*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茶經

世界上最早的茶書,為唐代陸羽的「茶經」,成書於公元758年左右。因此,陸羽是世界上第一位寫茶書的人。該「茶經」共分三卷,計七千餘字,主要內容包括:一之源,概述中國茶的主要產地及土壤、氣候等生長環境和茶的性能、功用。二之具,講當時製作、加工茶葉的工具。三之造,講茶的製作過程。四之器,講煮茶、飲茶器皿。五之煮,講煮茶的過程、技藝。六之飲,講飲茶的方法、茶品賞。七之事,講中國飲茶的歷史。八之出,詳記當時產茶盛地,並品評其高下位次。九之略,是講飲茶器具何種情況應十分完備,何種情況省略何種。十之圖,陸羽主張把以上各項內容用圖繪成畫幅,置諸座隅,以備便覽。

*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僮約

在古文獻中最早有記載茶事的契約,是西漢王褒所撰的「僮約」〔即買賣童僕的契約〕。王褒是西漢時期四川的一位儒生,他於神爵三年(公元前59年),到成都參加「策問」〔考試之意〕,寄居在他亡友的妻子楊惠家中。王褒常要楊氏家僮便了去打酒,便了表示不滿。不久楊氏將便了賣給王褒,成為王褒專用的家僮,立了個契約就是「僮約」,其中第27條規定「烹茶盡具,餔已蓋藏」〔即煮茶時茶具要周全齊備,喝完茶就全部收藏起來〕及第34條規定「牽犬販鵝,武陽買茶」〔即牽走狗兒賣掉鵝,再到江西省南昌縣境內的武陽縣買茶〕。這是我國,也是全世界最早有關茶事規定的契約。

*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日本茶

日本的茶葉,傳自中國唐代,唐順宗永貞元年〔西元805年〕日本最澄禪師來我國天台山國清寺留學,回國時帶回茶種,栽於近江〔今滋賀縣境內〕的台麓山,是為日茶之始。而日本「抹茶道」,源於宋代的「點茶法」。南宋末期(公元1259年)日本南浦昭明禪師來到我國浙江省餘杭縣的「徑山禪寺」求學取經,學習了該寺院的茶宴儀程,回國時,並將徑山茶的碾研方法及茶具等帶回日本,成為中國茶道在日本的最早傳播者。日本「類聚名物考」對此有明確記載:「日本茶道之起南浦昭明由宋傳入。」日本「本朝高僧傳」也有:「南浦昭明由宋歸國,把茶台子、茶道具一式帶到崇福寺」的記述。到了日本豐臣秀吉時代(公元15361598年,相當於我國明朝中後期),千利休禪師總結出日本「抹茶道」整個形式,但這個形式,顯然還是融入了一些宋代「點茶法」的做法。所以,我們可以這樣說:日本茶道不是原創,是引用宋代茶法改良而成的。

*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Close

您尚未登入,將以訪客身份留言。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

請輸入暱稱 (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)

請輸入標題 (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)

請輸入內容 (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)

reload

請輸入左方認證碼:

看不懂,換張圖

請輸入驗證碼